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业务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了一定的完整性,并开始向汽车行业内进行产品输出,成为真正意义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早已明言,华为不造车,只是为造车领域赋予生命。
这句话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被华为轮值主席徐志军重新解读为,华为不造车,而是聚焦 ICT 技术,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
与此同时,华为也通过行动再次论证了对于造车领域的关注度。近日,有消息人士透露,原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加盟华为,任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部副总裁一职。业内人士表示,传统车企职业经理人加盟科技公司,华为正在进一步加深对于智能汽车业务的聚焦。
汽车业务框架展现
徐直军表示,华为将业务标签聚焦为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和云服务。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他们将率先开展作为无人车核心的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研发。
这也印证了华为为何坚持不造车,将汽车核心应用部件和技术作为主要的研发方向,即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2014年,华为成立车联网实验室,专注于车联网领域的纵向开发。2019年,华为经过业务积累,正式成立一级部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形成包括智能车云、智能网联、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智能电动5个领域的业务,颇具完整性,职业经理人郑刚加盟的即是这一部门。
据新京报记者观察发现,虽然仍是华为旗下诸多事业群之一,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业务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一定的完整性,这让华为脱离了单纯意义上的科技公司,并开始向汽车行业内进行产品输出,成为真正意义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据悉,目前华为已与一汽、广汽、北汽、比亚迪、上汽等国内主流汽车制造商在L4自动驾驶、5G车联网、C-V2X等10余项技术领域展开合作,进一步打造全新的用车生态。
5G优势推动产业前行
在华为战略委员会2018年下发的一份战略文件中,车联网被列为第一项业务重点,该文件明确华为将进一步加速布局,目标要将车联网做成世界第一。而作为一家致力于车联网领域的科技公司,华为在技术和数据如何落地汽车端运用得得心应手。
华为轮值CEO徐直军此前曾表示,未来的智能汽车,除了底盘、四个轮子、外壳和座椅,剩下的都是华为拥有的技术,像自动驾驶芯片、车身感知算法、自动驾驶云服务4G/5G车载移动通信模块、车载计算平台等,华为都有对应的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分析师王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基于中国道路与场景的复杂性以及驾驶者的规范性,与国外更强调单车智能不同,国内的自动驾驶主要基于5G技术,以高精地图+人工智能的方式,通过车路协同来实现。”
而华为也在运用自身优势推动着自动驾驶产业的落地。早在今年上海车展,华为正式推出全球首个汽车行业5G通信硬件MH5000;今年7月,华为成为国内第20家获得地图制造资质的企业;今年11月底,华为与四维图新在自动驾驶地图、V2X、智慧城市等方面达成合作,为华为高精地图提供必要的补充支持。可以看见的是,华为在信息通讯技术和5G上的优势,让其自动驾驶事业更加切实可行,也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推动。
产业共赢路线
据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总裁王军介绍,华为在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战略有三个维度。“在商业路线上,将从低往高循序渐进,按照场景,成熟一个,落地一个;技术路线上,以终为始统一架构,加速激光雷达和高算力平台的商用;产业路线上,华为作为一个增量部件供应商,与行业伙伴共同推动产业成熟,与产业共赢。”
事实上,华为战略方向表现得非常清晰,这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商业化路线。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华为具备明确的产业逻辑和对核心技术的产业布局,其自动驾驶的落地依旧困难重重。毕竟自动驾驶不仅受到技术层面的制约,还牵扯到安全、法律法规、消费者信任等诸多方面。
华为也并未固步自封,坚定不造车理念的同时,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仍需与主机厂适配,双方需要在自动驾驶的集成上进行诸多的配合,这也是引入曾在主机厂服务多年、经验丰富的郑刚加盟的原因之一。
自动驾驶商业化之难,面临的客观技术进步和主观行业规范已经不需要过多赘述,但难并不意味着难以企及。尽管并不造车,但华为在汽车领域的野心不减,这份有着绝对技术实力的野心,或许能为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再添一把火。